大阪及周邊賞櫻 5 大名所
發布時間: 2016/03/15 14:24
最後更新: 2016/08/26 12:20
2016年,3月尾去日本大阪賞櫻花,要知道當地以及全關西的 5 大名所,包括大阪城、造幣局、醍醐寺、吉野山和姬路城!綜合了「日本櫻花會」、日本各大旅遊網站的推介,再結合日本氣象網站最新花期預測,來一次終極大阪賞櫻美景介紹。
大阪市櫻花預計在 3 月 24 日開始開花,約 1 周後達到滿開的最美時光,就是最佳的大阪賞櫻時刻。
大阪位於關西即近畿地區,附近是京都、滋賀、兵庫、奈良及和歌山。去年屬暖冬,令櫻花的花芽提早醒來,開花相對提早了約 3 天,個別地方如奈良山區及和歌山南部,按地形不同花期稍有推遲,但普遍都預測在 3 月 26 日至 4 月 13 日之間,有些會延至 4 月底。打算復活節假期出遊的,大抵不會失望。近日有人報料,指東京有櫻花偷步開花,但這情況似乎沒有在大阪出現。
關西賞櫻 5 大名所
縣市 | 地點 | 櫻花樹株數 | 景觀類型 | 預賞期 |
大阪府大阪市 | 大阪城 | 4,300 | 城池、和式庭園 | 3 月 26 日至 4 月 5 日 |
大阪府大阪市 | 造幣局 | 350 | 櫻花隧道、夜櫻 | 4 月 8-14 日 |
京都府京都市 | 醍醐寺 | 700 | 古木、和式庭園 | 4 月 1-12 日 |
奈良吉野町 | 吉野山 | 30,000 | 自然、神社、夜櫻 | 3 月 31 日至 4 月 22 日 |
兵庫姬路市 | 姬路城 | 1,000 | 城池、庭園、夜櫻 | 3 月 30 日至 4 月 9 日 |
1. 大阪城公園 花樹圍城
方便就腳,首選大阪城公園,花期為 3 月 26 日始,預算至 4 月 5 日有吹櫻,城池內外都種滿 4,300 棵櫻花樹,以染井吉野櫻為主,花色偏淡粉紅色。種得最茂密,是城中西之丸庭園,有櫻花樹 600 株,拍照時以天守閣作背景,不難發現花樹圍城的畫面。
3 月 26 日至 4 月 17 日期間,大阪城晚上會開放供大家欣賞夜櫻,另收取入場費及有攤販擺檔。
交通︰乘坐 JR 大阪環狀綫或東西綫,分別可在大阪城公園站或大阪城北詰站下車。
2. 大阪造幣局 櫻花隧道
在天滿宮附近的大阪造幣局,花開時密集得近乎滅頂,如走在櫻花隧道中……560 米長的步道,花樹有 349 棵,卻多達 133 品種,為隧道帶來不同層次的色彩。每年局方都會揀出一種櫻花作年度之花,今年的名牡丹,屬大島櫻系之里櫻,色彩略淺粉紅,花瓣更多達 15 瓣,局方將花期定為 4 月 8 - 14 日;其他天氣網站則預測在 4 月10 日才開花,約 4 月 20 日才吹櫻。
交通︰乘坐 JR 東西綫至大阪天滿宮站或大阪訪北詰下車,各步行約 15 分鐘。
3. 京都醍醐寺 最美枝垂櫻
醍醐寺有「櫻之寺」的美稱,700 棵櫻花,品種有枝垂櫻、河津櫻、八重櫻、染井吉野櫻、普賢象櫻、山櫻等。每種櫻花都種植在三寶院的不同位置,開花時間各異,你到來至少也賞得 1、2 種。難得的是,有不少百年古樹,都經過悉心修整,以靈寶館的一株枝垂櫻最美、最壯觀!現時預測的花期在 4 月 1 - 12日。
據知每年 4 月逢第二個周日,會舉辦「豐太閣花見遊行」,人人都會穿上桃山時代的華麗古裝,在櫻花樹下重演古時賞櫻盛事。
交通︰在 JR 京都站乘 JR 東海道本綫至山科站,再轉乘地下鐵東西綫直達醍醐站。
4. 奈良吉野山 第一櫻山
各地櫻花樹怎多,都不能跟奈良的吉野山相比!事關吉野山一山櫻花樹,達 30,000 株,有 200 品種,夠霸氣!難怪贏得日本第一賞櫻名所的美名。山高 455 米,由下至上分為下千本、中千本、上千本及奧千本 4 區,而櫻花從山麓陸續開至山頂,今年預測在 3 月 31 日至 4 月 22 日輪流盛放。
可考慮只遊下千本及中千本,有不少寺院、神社,大可以吸吸靈氣、平靜心性;而中千本的吉水神社及上千本的花矢倉展望台各設有觀景處,能飽覽漫山勝景。這段時間到吉野山,春季、櫻花的活動特別多,較值得參與的是夜櫻觀賞,4 月 4 - 29 日期間晚上也開山,燈光將櫻花樹打亮,別有另一番景致。
交通︰從大阪或京都乘坐近鐵特急列車,分別可在 1 小時 15 分鐘及 1 小時 40 分到達。
5. 兵庫姬路城 太鼓助勢
有日本第一名城之稱的姬路城,白色的牆身,2015 年 3 月重修後,一直是關西人的話題。城池中的櫻花 1,000 株,有染井吉野櫻、八重櫻、枝垂櫻及十月櫻,密集地種植西九庭園、三丸廣場及東御屋敷遺跡公園,其中以後者並木道的景色最美,也滿有城下町風情,現時預測花期為 3 月 30 日至 4 月 9 日。
每年 4 月上旬會有一連串與櫻有關的活動,日間的觀樓會有百面琴及太鼓表演,以聲勢取勝;晚上的夜櫻會則是燈光及音樂,將櫻花照亮,表現櫻花溫柔一面。
交通︰從新大阪乘坐 JR 新幹綫約 29-37 分鐘
撰文 : 劉景茵 TOPick記者